银河通用累计融资达12亿元!人形机器人资本热度居高不下

雨停惹 龙井 2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银河通用累计融资达12亿元!人形机器人资本热度居高不下-第1张图片-茶世界

华夏时报记者 石飞月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资本热度一直居高不下。11月19日,据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的光源资本官方消息,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称“银河通用”)又完成了一笔5亿元的战略轮融资,加上此前累计的7亿元天使轮融资,成立一年多以来,该公司融资规模已达12亿元。

“展望未来的星辰大海,将智能机器人送达遥远的星际,为人类探索无尽可能。”在银河通用官网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话。这家公司对机器人前景的设想,看来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球这一个星球上。然而,鉴于当前的技术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还是要聚焦当下的产业需求,而依然在不断进入的新入局者更应该警惕行业泡沫。

多元化的投资者阵容

据光源资本官方消息,参与银河通用本轮融资的投资机构包括上汽恒旭、香港投资公司(HKIC)、深创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建银国际、智友科学家基金、容亿投资、金景资本等,同时,老股东IDG、经纬、蓝驰、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继续大幅追加投资,光源资本继续担任此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至此,成立一年多以来,银河通用已完成累计12亿元的融资,创下具身大模型领域融资纪录。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研发的创新企业,今年6月,该公司曾宣布最终完成共计7亿元天使轮融资,是今年最大天使轮融资纪录。

从几次的投资阵容可以看出,银河通用的资方类型非常多元化,涵盖风投基金、战投和产业投资、科研机构基金,更集齐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的国资投资平台,比如国资投资平台包括香港投资公司(HKIC)、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创投等。

这可能源于银河通用的高校和行业基因。和当下最火的一些初创公司一样,银河通用身后的创始人是一位90后—王鹤,王鹤出生于199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21年获得斯坦福博士学位,现担任北大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和北京智源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他在银河通用的职位是CTO。

银河通用的另一位核心人物是姚腾洲,师从机器人行业泰斗、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曾就职于ABB集团上海机器人研发中心,从事多年的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研发工作。

银河通用受到来自不同背景的资本关注,只是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资本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宇树科技、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帕西尼、浙江人形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加速进化、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穹彻智能等企业都收获了融资。据IT桔子数据,今年截至11月20日,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了49起投融资案例,超过去年的32起。

不过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本热度不会长时间维持,长则持续一年左右,短则半年,乃至两三个月。“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产业处于早期,产品处于实验室阶段,大部分项目暂时无法通过商业化手段产生回报,资金在没有回报的情形下将会快速退潮。”

新入局者仍在增加

今年6月,银河通用首代轮式双臂通用人形机器人盖博特(Galbot)亮相。据介绍,这款机器人拥有可以感知通用环境和理解用户指令的多模态大脑大模型,成功率超过95%的跨形状材质的泛化抓取技术。

不过记者注意到,Galbot并不是那种具有完善四肢和手足的人形机器人,其上肢较长,抓取物品靠的是上肢末端的两个突出部分,下盘则是一个轮式底盘,而不是两条“腿”,因此行进速度要比展会上出现的那些更偏向于人类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快。《华夏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银河通用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虽然成立仅有一年多时间,银河通用已经有了商业化迹象。据悉,美团已经与银河通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线下零售、智慧货仓、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围绕机器人赋能服务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今年服贸会期间,Galbot就在美团买药展位展示了补货、取货等功能,该项目由美团买药与银河通用联合打造,未来有望与连锁药房合作。

而扩展到整个商业零售领域,银河通用此前表示,该公司正逐步将Galbot应用扩展至工业、物流等多个领域。

至于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时间点,今年9月,王鹤在2024云栖大会上称,现在的技术已达到产业化边界,明年或将是商用的“元年”。“五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商业场景的无人值守和车厂、工厂等场景中的应用达到万台,十年后机器人的安全性或将达到进入家庭的标准,十五年后预计将产生千万级别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形机器人利好政策频出、资本热情不断升温的同时,很多其他行业或主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企业,也开始向人形机器人市场“投石问路”:如主营特种机器人的亿嘉和(维权)今年透露,已开发轮式、挂轨、轮足等形态的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软硬件及落地场景相关领域也已开始布局,并正在积极探索;控制系统巨头中控技术在8月宣布,拟与宁波云熠共同向浙江人形机器人进行增资;三丰智能与华中科技大学在8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

不过,张孝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在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有些过度炒作的趋势,产生了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导致投资者和企业对市场前景过于乐观,这一点需要警惕。“最近几年,国际上已经有许多著名的机器人项目关闭,继续推动人形机器人项目的科技巨头屈指可数,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端人才密集的行业,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顶级人才去开发产品,而且产品投入巨大,产品成本高昂,当前应用场景有限,这也是许多大厂迟迟不敢下场参与的原因。新兴企业缺少足够的资源,很难产生突破性进展,一旦后续资源跟不上,项目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